English

诗歌可以这样走近我们

1998-02-26 来源:光明日报 梁若冰 我有话说

舒婷诗歌音乐朗诵会在中野世理香小姐温柔、细腻的竖琴演奏中拉开了帷幕。正月十五本是中国人团聚的日子,然而近千名爱好诗歌的观众却冒着寒风从北京的四面八方来到音乐厅,静静地坐在那里,准备把这一晚的时光和当代女诗人舒婷、和抒情的弦乐一起度过。

童自荣、姚锡娟、乔榛、丁建华、濮存昕、吕中、肖雄等这台诗会的朗诵者以他们自己对舒婷诗歌的理解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在音乐的伴奏中,充分地把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传达给观众。他们不朗诵时,便扮演观众的角色,静静地坐在台上特制的木椅上,这一点很有新意,它使朗诵会的整体感更强。引人注目的还有舞台上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爱好诗歌的姑娘和小伙子,他们分别用英、法、德、日、瑞典和塞尔维亚语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和《思念》等诗作。诗人的《风暴过去之后》中对遇难的72名钻井工人的真情和《致橡树》中对爱情的呼唤使这两首诗的汉语朗诵诠释者姚锡娟和丁建华热泪盈眶,她们的这种情感无疑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唤起观众同样的情感。而当年逾古稀、身着大红礼服的孙道临饱含激情的朗诵那首诗人早期的著名篇章《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观众的热情反应达到了高潮。无论我们过去读没读过舒婷的诗,今天我们坐在音乐厅舒适的座椅上,在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的环境里,在舒伯特、巴赫的美妙古典音乐中,特别是经过这批艺术家在对诗作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恰到好处的表达,我们都会被诗歌中所呼唤的人性、尊严和爱、女诗人所特有的那精致婉约、真挚细腻的情致所深深地打动,获得一次美好的精神享受,充分领略诗歌艺术的魅力。每天朗诵会结束,音乐厅的咖啡厅里都聚集着很多等待诗人和朗诵艺术家们签名的热情观众。这情形不但出乎诗人、主办者的意料,而且引起与诗歌有关系的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谈起这次朗诵会的感受,诗人、《诗刊》主编高洪波一口气连说了几个“自豪”和“感动”,他对记者说:我为中国的诗自豪!为诗人自豪!这样一批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来朗诵舒婷的诗,诗经过他们的艺术处理,插上了美丽的翅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作的冲击力和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现。看来,让读者接近诗、理解诗,传播方式方法还是很重要的。高洪波告诉记者,《诗刊》今年根据读者需要,除每两期有一个热点外,今年也准备在诗歌走近读者方面做一些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也认为,这种十分细腻、十分抒情的表达方式是诗歌“最好的方式”,过去我们的一些“很过”的诗歌表演方式,形成一种模式,疏远了诗歌与观众,是诗歌走向听众的误区。指挥家李德伦也对这种形式的朗诵会大加赞赏。他说,诗与音乐紧密相连,场子十分安静,情调很好。北京相声小品晚会太多了,这样的晚会太少了,国外这种形式高雅的诗歌朗诵会很多。据说,这场朗诵会后这位著名指挥家在到处寻找俄文本《莱蒙托夫诗集》,朗诵会唤起他早年留苏时用俄汉双语朗诵莱蒙托夫的诗歌的热情。

对于这场诗歌朗诵会观众的强烈反应,作为诗歌研究者的谢冕还认为,虽然舒婷被冠以“朦胧诗人”,但她的许多诗还是很明朗、很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现在的诗过于“私人化”。正如人们所说的:不是人们远离了诗歌,而是诗歌远离了大众。舒婷的诗对今天的诗坛有启示作用。叶延滨,这位与舒婷同时出名的诗人、作家在观看完朗诵会的首演后深有感触地说,舒婷诗歌音乐朗诵会是一个信号,我们要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抱有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诗歌读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